艾滋病创新药上市,快速见效,副作用更小!
2021年是艾滋病被发现的第40年。
40年前,艾滋病无药可医,被视为“世纪绝症”;如今,艾滋病已经可防可控,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转变为慢性传染病。在这背后,离不开全球众多的医药公司,耗资上亿美元,启用新技术,对该领域的持续研发与投入。
6月26日,葛兰素史克(GSK)宣布,中国完整的、每日一次、单一片剂的艾滋病双药治疗方案——多伟托(通用名: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片)正式在中国上市。
自此,中国HIV感染者多了一项更创新、更简单的药物选择。
疗效是衡量药物价值的重要标尺。对于艾滋病这一病程漫长的疾病,创新药物的出现,带来了哪些行业和临床的变革?
01、从“做加法”到“做减法”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会直接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崩溃,进而感染各种疾病,包括贫血、带状疱疹、恶性肿瘤等,病死率高,很难根治。
其广泛的传播性足应引起重视:
在全球,2019年,约有170万新发感染者,69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
在中国,仅在2020年1-10月间,新发感染者达11.2万例,累计存活感染者共104.5万,是报告死亡数位居第 一的传染病病种。
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自1981年第 一例艾滋病患者被发现,至今40年间,人类与艾滋病的斗争从未停止。
艾滋病的疗法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 一阶段:1987-1994年,核苷类药物结束了人类对艾滋病“束手无策”的状态,但由于作用位点限制,只能起到有限的效果;
第二阶段:1996-2011年,随着蛋白酶抑制剂的上市,鸡尾酒疗法问世,即通过三种或以上药物的联合疗法抑制艾滋病毒,效果明显提升,使其从绝症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疾病;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整合酶抑制剂的出现,使二联疗法成为可能,艾滋病治疗从“做加法”转变为“做减法”。
然而,新技术的推广未必一蹴而就,目前三药联合方案仍是世界主流治疗方案,中国也不例外,直到多伟托的上市。
02、两药联用:快速见效,副作用更小
在美国,多伟托于2019年4月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从未接受过抗病毒疗法的HIV感染患者,是FDA批准的首款由2个药物构成的固定剂量完整治疗方案。随后,该药又在欧盟、日本获批。
市场接受度是评价药物疗效的一个重要维度。
2021年3月,多伟托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作为中国完整的、每日一次、单一片剂的艾滋病双药治疗方案,正式登陆中国。
由于HIV感染者需要终生用药,因此,HIV抗病毒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可及性、药物毒副作用以及长期并发症等问题。
相比三联疗法,双药治疗会减少药物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无论对于合并症、并发症较多的老年人,还是依从性较差的年轻人,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除此以外,相比传统疗法,多伟托抑制病毒的效果迅速也是一大优势,患者用药以后,平均一个月左右就检测不出病毒了,以往达到这种效果的时间,需要三到六个月。
据悉,多伟托由固定剂量的多替拉韦(50mg)和拉米夫定(300mg)组成,前者是第二代HIV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后者是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3、大型三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多伟托:
在有效性方面,具备高耐药屏障和相对安全性,其长期病毒抑制效果非劣效于目前指南推荐的三药方案;
在安全性方面,能够降低终生累积药物暴露,相关不良事件风险显著低于三药。
目前,HIV抗病毒治疗二联简化疗法已经进入DHHS(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IAS-US(美国国际抗病毒学会)、EACS(欧洲艾滋病临床学会)的治疗指南,作为优选的初治患者的治疗方案;2020年,同时获得了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的专家共识。
2020年,全国艾滋病死亡人数5.1万,38.8%的人发现即晚期,众多的合并症、并发症会患者加重药物负荷。因此,艾滋病早诊早治急需提上日程。
艾滋病是全世界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疾病的研究进展、药物的开发、药品价格、政府策略、药企的努力、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都将会影响到艾滋病的防控结果。
04、长效治疗+预防治愈
未来研发方向:创新的路上从来没有终点,更少的药物、更好的疗效、减少副作用,甚至是无副作用的预防性药物,一定是艾滋病诊疗的进化方向。
2014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提出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并提出全球艾滋病防控新策略—2020年实现“三个90%”目标,
经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达到90%;
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达到90%;
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病毒抑制成功率达到90%。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或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及时修改或删除内容,联系邮箱:marketing@360worldca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