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中心顾问专家。197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先后赴意大利、荷兰等国家进修,1995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至2002年担任冠心病研究室主任,2003年担任冠心病诊断治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介入培训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循环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等。从事冠心病领域的研究近三十年,在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作者论文140余篇,主编医学著作1部,参加9部医学著作的编写工作。先后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就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美施贵宝医学发展基金心血管病学一等奖1项;2002年度获卫生部颁发的优异医师二等奖(吴杨奖)。在近十年内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负责人参加国家攻关项目4项,其它院校级和国际横向联合科研项目共计12项,自主研发课题5项。主要临床和科研工作成绩如下:(1)1983年提出混合型心绞痛的一些临床类型早于国外文献(1985,Maseri)。(2)发现和率先提出(1986年)变异型心绞痛发作后出现T波倒置是较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可作为该型心绞痛的重要诊断线索。(3)1992年提出缺血叠加效应是导致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阈值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无此类报道。(4)发现和提出(1992年)90%左右的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是劳力型心绞痛患者产生自发型心绞痛发作的临界性狭窄,对临床医师判断此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重要的提示作用。(5)对卧位型心绞痛发病机理和治疗提出不同于国际传统认识的新观点,①卧位型心绞痛应属于劳力型心绞痛,不应归入自发型心绞痛(1983年)。②左心...
更多
该医疗机构已签约商业医疗险直接赔付的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