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考入湘雅医学院医疗系本科, 1950年6月毕业,获学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张孝骞博士纪念奖及金星奖章。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晋升为讲师及主治医师,1963年晋升为副教授及副主任医师,1978年晋升为教授及主任医师。1981年4月至1982年4月到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访问、学习,研究代谢内分泌学。1980~1984年任湖南医学院附二院内科主任,1984~1986年任院长。1993年起兼任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1978年任内科学硕士生导师,1986年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介绍】 伍教授长期从事内科学,专攻代谢内分泌学、医学遗传学和临床营养学。五十年代初,曾投笔从戎,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他创建了我省内分泌学科。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建设逐渐发展,随之而来的工业污染、粉尘危害给人的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对此,他深入到许多工厂、矿山进行实地调查、讲学、防治疾病。对铅中毒、砷化氢中毒、铍中毒和铀损害进行系统治疗与预防,取得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他又马不停蹄地开拓新的领域,投身于临床遗传学的研究,较早地在国内发表了内分泌学、职业病学、临床遗传学的论文。1956年,他着手原子医学(核医学)研究,两年后成立了核医学教研组。临床上他既兼顾内科学整个领域,又在临床遗传学、临床营养学、核医学和职业病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著作浩繁,在国内外均有影响。 他始终置身于医疗和教学一线,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得病人信赖。临床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条理清晰、富启发性。近30年来专攻代谢性骨病,以骨质疏松研究为主。研究了糖尿病钙、磷、镁和微量元素代谢情况,在国内外首次弄清了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是由于矿物质和维生素代谢紊乱发生各种并发症的机理,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此研究历时15年,发表论文30余篇,《糖尿病无机盐代谢失衡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作者)于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三等奖,是建国以来我国授予糖尿病研究少有的国家科技奖。七十年代,他建立了代谢平衡实验室与实验方法,是进行钙、磷、镁、微量元素和氮代谢平衡的实验室。用此方法研究糖尿病、氟中毒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研究了钙镁合剂治疗慢性氟中毒骨病的方法。以上研究都属于首创,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对国外亦有影响。《地方性氟中毒钙镁制剂预防疗效研究》(作者),获1992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在钙与骨代谢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证明营养不良者、个子矮小者、性腺功能不足者、妊娠期间不补充钙者、哺乳不补充钙者都使妇女骨密度降低。自八十年代以来,他先后主持国家、部省级有关骨质疏松研究课题近l0项,其中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诊断、新型降钙素基因重组、新型雌孕激素合剂治疗、新型钙剂治疗等研究均取得进展,被公认为全国代谢性骨病学学术带头人。 在教学方面,他坚持过数年的本科生教育,已培养毕业内分泌博士研究生8人(主招)。内科学博士研究生26人(挂靠),为主或共同培养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7人。 他培养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高,教学效果好,源于他:(1)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毕生献身于医学的精神,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不畏艰难困苦和进取的工作作风,堪为榜样。(2)对学生全面要求:德学智才体美均备、理论联系实际、医教研齐发展。(3)对学生既具体教导又放手让其钻研创立。(4)对于已工作的学生,在行政工作,写作任务,学术团体等方面均给以机会,使之脱颖而出。 科研硕果累累。其中“人体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临床部分作者),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糖尿病无机盐代谢失衡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作者),1992年获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三等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和防治与临床研究》,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另外,他还获部省级科技奖5项。已发表学术论文399篇;专著57部。 伍教授在学术上成绩辉煌,这些成就与工作表现是以其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的。他虽生于香港,具有香港持久居民资格,亦有亲属住在香港,但他并不选择到香港行医发财的道路,却将一生献给祖国和湖南的卫生事业,不求名利,过着淡泊的学者生活。他利用社会关系动员海外亲友向医院图书馆捐赠原版图书杂志数百册,向研究所捐赠贵重精密仪器两台,折合人民币共计百万元以上。他爱国之心的萌发和行动的坚持是由于在青少年时代体验到国弱民穷,中国饱受外国欺凌,特别是日军侵华之苦。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生活甫定,战火又烧到鸭绿江边。他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青年医师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历时2年,立功载誉而归。这种爱国精神是他献身医学,勤奋工作一生的思想基础。